8月中旬,第二届西南区域史研究工作坊在四川乐山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50余位学者,通过多学科对话推进西南区域史研究。为生动诠释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方式,工作坊一行来到犍为县芭沟镇,对集工业、人文、历史、旅游多课题为一体的嘉阳老矿区展开实地走访。
专家学者代表团甫一踏上芭蕉沟的阡陌纵横的石板路,便被这里浓厚的年代风貌深深吸引,纷纷拿起手机留影记录。在中国煤炭博物馆四川嘉阳馆,深耕嘉阳多年的袁成方老师向工作坊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煤矿发展历程、创始人业绩、技术沿革及辉煌荣誉,嘉阳的渊源脉络仿佛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在他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呈现给每一位研究者。
工作坊一行随后下探 46 米深处的四川四大抗战矿井之一的黄村井。学者们在矿道中穿行,屏息凝神地聆听讲解员还原当年矿工们艰苦奋斗、支援抗战与国家建设的感人事迹。潮湿的岩壁、幽深的巷道与狭窄的采煤工作面,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亲身体验一番矿工的井下劳苦之后,工作坊众人纷纷感叹此行不仅加深了对西南地区工业史的认知,也激发了对嘉阳煤矿燃烧精神的深切敬意。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以及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彭文彬已是第二次到访嘉阳,他们均表示,文本与田野调查在区域史研究方面不可或缺,通过此次嘉阳之行,区域史研究坚持文本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路径显得格外清晰。
此次西南区域史研究工作坊走进嘉阳老矿区,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珍贵的调查素材,也为区域史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同时,嘉阳这片热土上独特的工业遗存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将进一步释放研学旅行与学术交流的潜力,为业态融合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川投峨旅)